App 市場動態 生活 網路 觀察 頭條話題

觀點/「重返」台灣市場的Uber,是否依然走在共享經濟道路上?

Uber宣布回歸台灣市場運作,並且選擇與在地合法租賃車業合作,讓使用者同樣能以App線上叫車,同樣提供尊榮優步與菁英優步兩種價位服務,未來更計畫恢復推出關懷優步,並且規劃與在地計程車業者合作可能性。

與過去推估計費方式不同,由於採租賃車依據單趟搭乘距離派車模式,因此使用者可直接在App上即時看見實際應支付的乘坐服務報價,並不會因為實際行駛距離改變累加費用,但缺點則是因為各家租賃車業提供報價不同,即使是相同行駛距離、目的地仍有可能產生乘坐費用差異,同時使用者在叫車之前也無法主動選擇偏好租賃車業,僅能透過App媒合合適車輛後確認租賃車業與實際報價,若認為費用過高則可選擇重新叫車。

但與過去在台推行服務相比之下,Uber是否依然走在原本推崇的共享經濟道路上?

, 觀點/「重返」台灣市場的Uber,是否依然走在共享經濟道路上?, mashdigi-科技、新品、趣聞、趨勢

若從Uber的角度來看,確實本身依然走在共享經濟的發展方向,即便目前在台營運模式與先前開放私家車加入提供駕車行駛服務,即便司機本身並未持有合法職業駕照,只要本身通過Uber測試調查確認沒有問題,並且使用5年內車輛即可藉由Uber平台提供服務。而以目前與台灣在地合法經營的租賃車業合作,其實也就是回到Uber當年剛進入台灣市場時的運作模式,初期也是先與租賃車業合作,並且提供專業乘車服務。

其實在全球不少地區的運作模式,Uber也是透過類似方式取得在地合法運作,同時強調本身主要提供線上媒合平台服務,例如過往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遭計程車業者抵制而退離之後,Uber後續透過在地合作,並且與計程車業者達成協議等方式順利恢復運作。

而若從共享經濟的發展理想 (註)來看,Uber現行作法確實也是走在共享經濟的道路上,畢竟藉由與Uber平台合作,租賃車業派車不再僅侷限在各個公司行號、活動接駁需求,更可配合多數的一般使用者臨時乘車需求派車,進而累積更多營收,本身也無須投入成本研發線上叫車服務系統,透過拆分利潤方式與Uber線上媒合平台合作,不但能節省研發、維護費用支出,同時也能更快媒合更多乘車需求訂單,對於租賃車業、Uber即形成互利共享效果,而對使用者而言則是獲得更好的乘車感受與便利性。

不過,如果從計程車業經營角度來看,自然不會認為這樣是所謂的共享經濟,而是搶奪市場。因此若要解決此類紛爭的話,透過Uber先前已經在其他地區,甚至曾經在台灣地區與中華民國計程車駕駛員工會全國聯合會合作的uberTaxi營運模式,或許是較好的解決方式,只是對於本身已經推行線上叫車服務,並且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計程車業者 (例如台灣大車隊)來說,對於Uber的合作模式並不見得願意買單,但對於本身為個體戶或必須靠行維持生存的計程車司機而言,或許就能藉由Uber平台媒合帶來更多接單機會,甚至免除刷卡手續費轉嫁、車行抽取高額利潤等問題。

註:共享經濟的理想並非僅侷限在「人人有錢賺」想法,而是擴大市場經濟規模讓所有人都能從中獲利、得到好處,例如Uber提供更好的媒合平台服務,讓提供服務業者能更快找到正確、合適的市場消費族群,而在雙方均能互利情況之下,即可讓服務品質提昇,進而讓付費使用服務的消費者有更好使用感受。

因此若從共享經濟角度來看,即便目前恢復在台運作的Uber服務與過往有些不同,但依然是基於共享經濟模式運作 (雖然對於部分業者而言可能不是),同時也基於與在地租賃車業者合作而可合法運作,交通部也不會因為與Uber合作而取締提供服務車輛。

但最大問題依然在於Uber本身在台灣地區的運作心態,包含先前未能取得合法運作模式提供服務而遭開罰的鉅額罰款是否繳納,以及先前說明配合在地法令納稅、提供乘車保險等承諾現行執行進度等細節均未能正面說明之下,或許依然會讓人質疑Uber是否依然採取避規形式運作,那麼即便服務本身再好、藉由共享經濟大肆宣傳都有可能產生負面形象影響。

楊又肇 (Mash Yang)
mashdigi.com網站創辦人兼主筆,同時也是科技新聞業流浪漢。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