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院稍早針對紐約時報向OpenAI提出的版權侵權訴訟做出最新決定,聯邦法官Ona T. Wang於美國當地時間10月9日簽署新命令,正式撤銷先前要求OpenAI必須「無限期保存與分隔所有ChatGPT輸出資料」的裁定結果,意味這場爭議性資料保存令正式結束。
爭議始於2023年底的版權訴訟
這起案件起於2023年底,紐約時報指控OpenAI在未獲授權情況下,使用其新聞內容作為AI模型訓練資料,構成版權侵權。為了蒐證,法院在今年5月要求OpenAI必須完整保留ChatGPT對話紀錄與輸出內容,讓《紐約時報》得以檢視模型是否含有其著作內容。
然而,OpenAI之後對此提出上訴,主張該命令「過於廣泛」,不僅干擾模型營運,也可能侵犯用戶隱私。
新裁定放寬保存範圍,但部分資料仍須留存
根據最新法院命令,OpenAI自9月26 起無需全面保留所有ChatGPT對話紀錄。不過,部分資料仍須保留,包括先前依舊受保存令約束的紀錄,以及被紐約時報標記為關聯帳號的對話資料。
法院同時指出,紐約時報未來仍可擴大標記範圍,要求OpenAI保留更多特定帳號資料,以利後續比對或舉證。
OpenAI:緩解用戶隱私與系統負擔
對OpenAI而言,此決定代表公司在營運與隱私管理上獲得重大鬆綁。由於ChatGPT的對話紀錄量龐大,先前的保存令不僅造成伺服資源負擔,也引發外界對用戶資料長期儲存風險的疑慮。
OpenAI先前曾強調,訓練資料與一般用戶對話紀錄並非完全相同,過度保存用戶互動內容將「削弱AI使用的信任基礎」。
版權與AI的拉鋸仍未落幕
儘管保存令解除,但紐約時報對OpenAI的訴訟仍持續進行中。該案的核心在於AI模型是否「合理使用」受版權保護的內容,以及媒體出版品在生成式AI發展下的法律地位。
此案的進展不僅影響OpenAI,也被視為AI產業在資料透明與內容授權議題上的關鍵指標。隨著更多媒體機構與創作者團體提出類似訴訟,AI與新聞出版間的界線正面臨重新定義。
結語:AI發展與法規監管的新平衡點
這項裁定讓OpenAI得以暫時喘口氣,但也突顯生成式AI與現行版權制度間的矛盾。未來如何在保護創作權益、維護隱私與促進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全球監管機構與科技產業共同面對的長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