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稍早正式宣布啟用位於台北士林的全新辦公室,並且將其定名為「Google 台灣 AI 基礎建設研發中心」。此新據點的落成,不僅代表 Google 對台灣投資的持續深化,更確認該處將成為 Google Cloud 業務在美國總部以外最大的辦公室。Google 強調,台灣團隊規模已較過去成長 3 倍,匯聚了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顯示台灣在全球 AI 與雲端基礎建設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Google 總部高階主管今日也特地來台,與 Google 台灣團隊主管及政府貴賓共同見證此一里程碑。
落腳士林承德路,符合 LEED 白金級認證
這座全新的研發中心座落於台北市士林區承德路四段 168 號。Google 在這棟總樓層數為 20 樓的全新商辦大樓中,一口氣租下了高樓層的 12 樓至 20 樓,共計 9 個樓層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該大樓建築本身符合 2024 年 LEED v4 白金級認證標準,呼應了 Google 在永續發展與節能減碳上的企業承諾,辦公室設計亦強調「智慧永續」的理念。選址於此,除了交通便利外,也與 Google 目前在板橋 (TPKC)、新店的既有辦公據點形成串聯,進一步擴大了 Google 在大台北地區的 AI 研發廊帶佈局。
聚焦 TPU、散熱與運算性能,建置逾 10 座專業實驗室
Google 強調,台灣長期以來是 Google 在亞洲最大的研發基地之一,如今更已成為 Google 全球 AI 創新中心。隨著 AI 浪潮席捲全球,對於雲端運算與資料中心硬體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
此次啟用的「AI 基礎建設研發中心」,讓數百名跨領域的技術人員能齊聚一堂協同工作。園區內更建置了超過 10 個專業實驗室,團隊將高度聚焦於 Google AI 基礎建設的三大核心:
• 資料中心散熱與能源效率
• 系統運算性能優化
• CPU、GPU、TPU、網路、軟體、機櫃、儲存等伺服器相關運算設計
這也直接呼應了台灣在半導體、伺服器製造與硬體工程上的深厚實力,讓台灣團隊能直接參與 Google 全球 AI 算力的底層建構。
同時,Google 基礎建設研發總經理 Greg Moore 也指出,此次在台灣成立的 AI 基礎建設研發中心,將從早期就會參與相關設計研發,不會僅只是負責後期調整工作甚至也包含應用佈署後的檢修。
不過,Greg Moore 進一步說明台灣團隊主要負責項目在於整合諸多基礎建設運算所需元件,但也會與美國團隊合作前期設計。
鄰近供應鏈優勢:專案週期縮短 40%,讓員工「回家吃晚餐」
Google 高層在活動中特別指出,台灣團隊的一大優勢在於與在地供應鏈的「鄰近性」。新辦公室的空間設計,也讓合作夥伴與供應鏈廠商能更容易與 Google 進行技術協作。透過與台灣硬體合作夥伴的緊密結合,Google 能夠將產品開發與專案週期大幅縮短 40%。
這種高效率的運作模式,不僅加速了 AI 基礎建設的迭代速度,Google 更感性地強調,這能讓團隊成員以更具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實現「晚上能回家吃晚餐」的工作與生活平衡願景,而非將時間耗費在跨國溝通的時差或漫長的硬體打樣等待上。
深耕台灣十餘年,培育 10 萬 AI 人才、資助學術研究
回顧 Google 在台灣的發展歷程,從 2013 年在彰化彰濱工業區設置亞洲首座資料中心,到持續投資多條海底電纜與落實永續承諾,如今再啟用士林研發中心,顯示 Google 持續擴大在台投資的決心。
除了硬體建設,Google 也不遺餘力地投資人才。透過「點亮 Gemini」等計畫,Google 在台灣已培育了超過 10 萬名專業人才。此外,自 2018 年起,Google 便開始舉辦學術論壇並資助新研究,其中更包含與台灣頂尖大學合作進行 AI 基礎建設專案,致力於從教育與學術端厚植台灣的 AI 研發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