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Elon Musk主導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宣布,將於10月在美國展開新一階段臨床試驗,嘗試透過腦部植入裝置直接將人類的「想法」轉換成文字。
Neuralink總裁DJ Seo表示:「如果你正在想一件事,我們將能偵測到並轉換成文字。」
這項研究是透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研究性醫療器材豁免」 (IDE)進行,主要目標是協助語言障礙或失語症患者能夠更順暢地與外界溝通。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家公司測試腦機介面技術,協助患者透過腦波控制電腦、輸入虛擬鍵盤,Neuralink的研究則是更進一步,直接讀取大腦語言皮質活動,跳過中間輸入流程,將能大幅縮短溝通延遲,讓患者將「內心思考內容」立即轉換成文字。
全球多地同步推進,鎖定重度障礙族群
Neuralink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與阿聯酋進行五項臨床試驗,本次新試驗將是第六項,並且首次明確鎖定語音障礙的應用場景。若試驗成功,對ALS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腦中風、嚴重癱瘓患者的生活品質產生顛覆性提升。
未來願景:健康人也能「用想的」與AI對話
DJ Seo更透露,Neuralink的終極藍圖並不限於醫療用途。
公司預期三到四年內,將會出現第一批「身體健康」的使用者自願植入Neuralink,屆時可能實現直接以「思維」與大型語言模型 (LLM) 溝通,並且即時將AI回覆透過耳機回傳給使用者,形成完整的「腦回路」。意味未來不需要開口說話,就能以思維完成查詢、對話,甚至控制其他智慧裝置。
科幻的光明與陰影
從輔助重度患者的角度來看,這項技術幾乎是科幻片中的「烏托邦」。但當它被推向消費市場時,隱憂也隨之浮現——例如手機與社群演算法大幅改變人類互動行為,而腦機介面的普及可能將人類的隱私、思想甚至行為模式更深地交給科技企業。
目前Neuralink的臨床試驗仍處於早期階段,真正要進入普及還需要經過安全性、倫理與監管層面的驗證。不過,隨著技術持續成熟,這場圍繞著「人類與科技融合」的辯論,勢必會在未來幾年變得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