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支援6GHz以下頻段與毫米波 Sony揭曉開發中旗艦手機Xperia PRO
2020-02-24
訪談/Sony定調全新旗艦手機的Xperia 5,究竟是否歸類「Compact」定位?
2019-09-07
「X」啟動帳號「回收再分配」市集,Premium+付費用戶可申請稀有帳號名稱
2025-11-23
Facebook社團終於不用「實名」發言,Meta推出自訂暱稱與頭像功能、實現半匿名互動
2025-11-23
繼上個月預告將針對長期閒置的帳號名稱進行「重新分配」後,「X」正式向Premium+訂閱用戶開放此項功能,意味只要使用者願意支付每月40美元 (或是支付年費 395 美元) 的訂閱費用,就有機會申請那些過去因被佔用,但目前已不活躍而無法取得的帳號名稱。 Screenshot 不過,這項功能的運作邏輯似乎有些令人摸不著頭緒,同時伴隨著相當嚴格的附帶條件。 分為「優先」與「稀有」兩類,界線模糊 目前的帳號市集將帳號名稱分為「優先」 (Priority)與「稀有」 (Rare)兩種類型。 「X」官方建議「優先」類別主要提供給希望取得更貼近真實姓名帳號名稱的用戶,但即使是像「@kbell」或「@karissa」這樣看似普通的縮寫或名字,都被系統歸類為「稀有」而無法直接申請,僅能登記為「感興趣」,並且需要說明理由。 反觀一些充滿惡搞意味的帳號名稱,例如「@elonfarts」、「@grokfacts」,或是「@kbchat」,在系統中卻被列為可供申請的「優先」帳號。這顯示「X」對於帳號價值的判定標準似乎有些令人費解。 All Premium+ and Premium Business members now have full access to the Handle Marketplace. Just open your ...
去年就預告將推出桌機版Quik剪輯軟體消息後,GoPro終於準備先推出Mac平台版本,Windows版本預計會在今年內接續推出。此外,GoPro也宣布推出全新Premium+訂閱方案,其中包含原本Premium訂閱方案所有功能,並且將雲端儲存空間增加為500GB,以及增加HyperSmooth Pro視訊穩定處理功能。 Quik剪輯軟體原本為GoPro於2016年收購的Replay,並且在後續更名為Quik,先前原本僅在iOS、Android平台提供,去年由GoPro宣布推出桌機版本,藉此讓創作者能更方便透過大尺寸螢幕、鍵盤、滑鼠剪輯影片。 桌機版初期僅先提供Mac版本,Windows版本則會在今年內接續推出,同時相關重點功能也會在桌機版提供,預計在Windows版本推出後會讓所有行動版功能加入桌機版。 另外,GoPro與將原本訂閱服務更名為Premium,並且以每年49.99美元價格提供訂閱,並且額外增加每年訂閱費用為99.99美元的Premium+訂閱方案,包含原本Premium訂閱方案所有功能,並且加入HyperSmooth Pro影片穩定功能,並且將雲端空間增加至500GB,可用於存放非GoPro相機拍攝影片內容。
如先前傳聞,「X」在其訂閱服務增加名為Premium+的進階方案,將能去除所有廣告,並且以每月16美元價格訂閱,另外也推出名為Basic的基本方案,將以每月3美元價格訂閱。 相比Premium+方案是以每月16美元訂閱,並且提供無廣告干擾體驗,Basic方案僅以每月3美元價格訂閱,但不包含藍色認證標誌與收入分潤,但額外提供推文編輯、長貼文內容與影片下載功能,另外也支援加密私訊功能。 至於現有Premium訂閱方案仍維持每月8美元價格,此次增加2個訂閱方案顯然是為了增加更多「X」獲利機會。不過,新訂閱方案僅能透過網頁方式選擇,並未在App版本服務內提供選擇,或許是為了避免被蘋果或Google收取額外平台抽成費用。 在Elon Musk接手Twitter,並且將其更名為「X」之後,接連做了不少服務調整,主要希望透過流量實現更高的營收轉換,同時也希望藉此讓廣告量能持續恢復過往狀態。
隨著Google宣布完成收購Fitbit,市場推測Google將會配合Fitbit產品提供全新訂閱服務。 目前Fitbit已經提供名為Premium的訂閱服務,將使用者藉由Fitbit裝置紀錄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心率數據統合分析,製作成貼近個人的詳細報告,藉此讓使用者能更容易調整運動方式,或是改變作息習慣等。 相較Premium透過每月9.99美元或一年79.99美元價格計費方案,Google有可能擬定低至每月2.99美元的收費版本,讓使用者能更願意付費訂閱使用,或是讓免費版用戶可以存取超過一個月以上的歷史紀錄 (目前僅限存取一個月內的數據)。 為了說服歐盟同意收購Fitbit,Google保證不會將使用者透過Fitbit紀錄數據用於廣告投放,而此次傳出計畫推出全新訂閱方案,或許有可能透過更低付費方案吸引更多人訂閱使用,或是透過更高付費方案提供更詳細數據應用內容,藉此彌補無法透過用戶數據投放廣告的「損失」。 不過,目前Google方面並未對此作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