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州稍早通過一項名為「德州軟體市集問責法案」 (Texas App Store Accountability Act)的新法律,隨即在科技業與公民權利領域引發了巨大的法律風暴。
代表亞馬遜、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利益的重量級遊說團體「電腦與通訊產業協會」 (CCIA),近期正式發起訴訟,指控該法案公然違憲。不僅如此,名為「德州學生參與促進會」 (SEAT) 的在地倡議組織也分別提出了類似的法律挑戰,使德州政府在法案尚未生效前,便已陷入兩面受敵的窘境。
新法元旦生效,嚴格限制未成年用戶下載
根據該法案內容,這項新規定預計將在202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其核心要求極為嚴格,不僅強制軟體市集服務平台 (例如蘋果App Store與Google Play Store)必須在用戶下載應用程式,或是進行應用程式內購買 (in-app purchases)之前,先行驗證其年齡。
更具爭議性的是,如果用戶被識別為未成年人,他們未來「每一次」想要下載新的App或進行應用程式內購買時,都必須「逐次」獲得家長的明確同意 (parental consent)。
從營運角度來看,這種「逐次批准」的設計,無疑將對App的易用性與下載流暢度造成重大打擊,同時也為家長帶來極大的管理負擔。
此外,該法案還對開發者施加了額外的法律責任。訴訟文件指出,開發者將被迫必須替自己的應用程式「標記不同年齡層的分級」,以符合德州政府的規定。
CCIA:新法侵犯第一修正案,強迫開發者言論
CCIA的訴訟論點,主要集中在該法案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言論自由) 的侵犯。
CCIA資深副總裁兼幕僚長Stephanie Joyce在一份新聞稿中措辭強硬地表示:「這項德州法律限制了軟體市集服務提供合法內容的能力,阻礙了用戶查看這些內容,並且強迫應用程式開發者以『取悅州政府』的方式來描述其產品,這已明顯違反第一修正案。」
換言之,CCIA認為德州政府正試圖透過法律,強行介入軟體市集服務的內容策展自由。在「強迫言論」 (compelled speech)的層面上,這等同於要求開發者必須遵照德州的政治標準來標記其應用程式,而非依循業界既有且全球通行的分級制度 (如ESRB或IARC)。
學生團體SEAT響應提告,憂心個資收集風險
與此同時,由「德州學生參與促進會」 (SEAT) 提出的另一項訴訟也呼應了CCIA對於言論自由的擔憂。
代表SEAT及兩名高中生的律師事務所Davis Wright Tremaine LLP指出,該法案「對學生獲取受保護的言論和資訊施加了全面性的限制」。
此外,SEAT 的訴訟還點出了另一個更為嚴峻的隱憂:執行年齡驗證所帶來的「隱私風險」。
律師事務所強調,為了遵守法律,平台或開發者可能被迫要求用戶提供並收集高度敏感的個人資訊,例如「政府核發的身份證件」來驗證身份。這種做法不僅大幅增加了大規模資料外洩的風險,也讓政府得以更輕易地窺探公民 (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數位足跡與App使用行為,對於隱私權構成嚴重威脅。
科技業與各州監管的持續角力
此次德州的訴訟,標誌著大型科技平台與美國各州政府之間,關於「網路內容監管」與「未成年人保護」的最新一輪法律攻防。
近年來,從猶他州、阿肯色州到路易斯安那州,美國多個保守州都試圖通過類似的法律,要求社群媒體或軟體市集服務實施嚴格的年齡驗證。然而,這些法律絕大多數都在第一時間遭到了CCIA或NetChoice等科技業聯盟的訴訟挑戰,並且多數被聯邦法院以「可能違反第一修正案」為由暫時阻止。
挑戰的核心在於,法院通常認為這些州法律的限制「過於寬泛」,為了保護未成年人,卻不成比例地犧牲了成年人獲取合法言論的權利。而德州這項法案要求平台審核「每一次」下載的家長同意,在技術執行上更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勢必將迫使蘋果與Google徹底改造其平台架構。
隨著此案進入司法程序,其判決結果不僅將決定德州數百萬用戶的 App 使用體驗,也將為全美其他州在監管軟體市集服務的界限上,樹立重要的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