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車輛論壇 (TAIFE)今日 (10/1)在台北舉行「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啟動儀式,正式宣告由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 (TARC)與電電公會共同發起的跨域合作平台成立。這項由經濟部促成的聯盟,結合政府、法人與產業三方力量,目標是推動智慧載具產業的自主創新與國際接軌,協助台灣在全球車電轉型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在致詞時指出,AI正深刻改變產業結構,其中智慧載具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應用場域。根據市調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全球車電AI市場正以年均30%複合成長率快速擴張,預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50億美元,並且於2035年突破500億美元。
對台灣而言,憑藉半導體、伺服器與通訊產業的基礎,車電產值有望在2029年突破新台幣9000億元。經濟部促成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與電電公會合作,藉由「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聚焦智慧座艙、自動駕駛與車聯網,打造跨域合作生態,推動技術落地、輸出國際。
電電公會秘書長林全能則表示,電電公會將持續扮演ICT與車電產業的核心樞紐,透過三大方向推動聯盟發展:首先,群聚能量,整合關鍵企業與供應鏈,形成完整的智慧車電生態系;其次,開創車用AI新價值,深化自駕、智慧座艙與整車應用,發揮台灣在AI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最後,鏈結國際,藉由台灣核心企業與全球產業鏈合作,共同打造兆元級車用AI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主任委員暨車輛中心董事長王正健進一步指出,AI正逐步重塑汽車產業價值鏈,「硬體製造」已經不再是唯一核心,AI才是驅動智慧升級的靈魂。他強調,大聯盟將透過三大行動推動產業發展:其一,聚合科研,整合跨法人研發能量,鎖定AI自駕、智慧座艙與車輛控制核心技術;其二,產研合作,透過乘用車、電動物流車與電動巴士等自主平台展現創新應用;其三,國際接軌,建構AI車輛虛擬驗證平台與完整驗證體系,協助台灣技術銜接全球標準。
本次論壇同時以「汽車產業地緣經濟的機會與挑戰」為主題,並且在下午舉行「AI Mobility」與「低碳移動」兩場研討會,邀請來自日本ATSDO與台灣車輛系統整合聯盟的專家分享最新技術進展與應用案例。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張禎元表示,唯有持續強化產學研協作,台灣才能在汽車產業全球轉型中站穩腳步,並且展現更大的影響力。
隨著「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正式成軍,台灣智慧車電產業正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如何將半導體與ICT的優勢延伸至智慧車電,並且透過跨域合作將研發成果成功推向國際市場,將成為台灣能否在下一波智慧移動產業競爭中取得領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