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檔案館 (Internet Archive, IA) 近期雖然風光不斷,不僅其「時光機」 (Wayback Machine) 服務在今年10月正式突破1兆 (Trillion) 次網頁的存檔里程碑,更獲得美國參議員指定為「聯邦儲存圖書館」 (federal depository library)。
不過,網路檔案館創辦人Brewster Kahle近日接受Ars Technica網站專訪時坦言,儘管網路檔案館在長年的版權訴訟中倖存下來,但代價卻是其核心項目之一「開放圖書館」 (Open Library) 遭到重創。
網路檔案館發言人證實,目前該組織已無重大訴訟纏身,同時其館藏面臨的活躍威脅暫時解除。
疫情下的「國家緊急圖書館」成導火線
回顧這場訴訟,源於網路檔案館長期推動的「開放圖書館」計畫。該計畫採用一種稱為「受控數位借閱」 (Controlled Digital Lending, CDL) 的模式,即圖書館每擁有一本實體書,便可同時向一位用戶借出其數位掃描版,而此模式在過去十年均未引發大型訴訟。
不過,轉捩點發生在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初期,全球圖書館紛紛關閉。網路檔案館決定暫時取消借閱上限,推出了「國家緊急圖書館」 (National Emergency Library),最終館藏增至140萬本。
而此舉立即引來Hachette、HarperCollins等大型出版商的聯合訴訟,指控其大規模侵犯版權。這場訴訟纏鬥多年,網路檔案館在2024年輸掉了最終上訴,儘管出版商求償金額一度可能高達4億美元 (足以讓網路檔案館破產),但雙方最終達成「保密的貨幣支付協議」,使網路檔案館最終免於破產。
此外,網路檔案館針對其「Great 78 Project」 (78轉黑膠唱片數位化計畫) 面臨高達7億美元求償的另一起訴訟,同樣也在今年10月以一樣的保密協議達成和解。
失去的50萬本書籍:創辦人嘆研究功能受阻、維基百科連結夢碎
雖然網路檔案館免於破產,但Brewster Kahle稱其使命遭受巨大挫敗。此次和解的代價是超過50萬本書籍從「開放圖書館」中被移除。
Brewster Kahle強調,網路檔案館的願景不僅是作為一個借書平台 (這只是少數功能),更是作為一個研究圖書館,讓人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比對、引用與查核。
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是讓全球訪問量最大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能夠直接連結到網路檔案館的書籍掃描內容,為研究者提供便捷、準確的資訊來源。但 Brewster Kahle認為,訴訟的真正目的在於「大型跨國媒體集團」希望控制資訊流。他直言:「他們真正成功的——是確保維基百科的讀者無法接觸到書籍。」
專家:「法定損害賠償」恐嚇跑圖書館數位化,網路檔案館已觸及合理使用邊界
對於此次判決的法律影響,版權律師Brandon Butler分析認為,網路檔案館的敗訴並不意味著圖書館既有的權利 (如Google Books判決) 遭到逆轉,而是網路檔案館試圖「探索另一個前線」,測試「合理使用」 (Fair Use) 的邊界能推進距離。
不過,此案也凸顯了現行版權法中的「法定損害賠償」 (statutory damages)制度所帶來的寒蟬效應。
Brandon Butler指出,版權持有者無需證明實際損害,即可索取巨額賠償。這使得圖書館在進行看似「完全無害」的數位化保存計畫時 (例如 Great 78 Project),也面臨極高風險。
這種高風險可能迫使資源不足的圖書館 (尤其在聯邦資金遭削減下) 延遲或放棄必要的數位化保存工作,擔憂遭出版商威脅提起昂貴的訴訟。
未來動向:轉向「民主圖書館」、呼籲版權法改革
儘管遭遇挫敗,Brewster Kahle的決心並未減弱。網路檔案館 未來將轉向推動名為「民主圖書館 (Democracy’s Library)」的計畫——這是一個免費、開放的全球政府研究與出版物彙編,並且將其連結至維基百科條目中,同時網路檔案館也將持續收集盡可能多的實體材料以保存知識。
Brewster Kahle也對當前AI競賽的趨勢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使權力更加集中於大型科技公司與政府手中,而致力於保存公眾記憶的檔案館,生存將更加困難。
Brewster Kahle最後呼籲,應對現有的版權法進行「重新架構」 (re-architected),以確保這是一場「擁有多個贏家」的遊戲——作者、出版商、書商都能獲得報酬,圖書館的使命也受到尊重,如此社會才能接著弄清楚「如何運用這套新的 AI 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