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推出首款PowerBook系列,至今已有25年的時間,期間蘋果持續推出新款筆電產品,直到目前宣布推出搭載Touch Bar的新款MacBook Pro系列,兩者前後在機身厚度、重量、大小都有明顯相差,藉連操作介面也大不相同,更別說運算效能的差異。而在前後25年裡的發展過程中,蘋果是否重新改變筆電的使用模式?
從微軟推出Surface Book的角度來看,認為加入更直覺的觸控、自然的手寫筆勢,以及可將螢幕翻轉、拆離的2 in 1使用模式才是筆電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能有更多元的應用模式,因此無論是Surface Pro 4或Surface Book都採用這樣的設計思維,只是前者更傾向平板形式使用,後者則偏向筆電。
而就蘋果思考角度來看,則依然將筆電、平板兩者作明顯區隔,或許不少人認為因為這兩項產品分別對應蘋果的MacBook系列與iPad系列,因此會有這樣的想法,但蘋果確實認為不同形式的產品原本就應該鎖定不同使用族群,所以此次宣布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系列,基本上就是進一步讓筆電變得更方便使用,這也是蘋果過去以來的設計思維。
Touch Bar介面設計概念並非創新
在此次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系列,蘋果更進一步讓機身厚度變得更薄、更輕,相比前一代機種採用更高運算效能與更方便使用的觸控板、更省力的第二代蝶式鍵盤,甚至更率先導入可對應不同應用服務改變操作功能的Touch Bar介面,讓使用者可直接透過觸控、拖曳等方式使用不同功能,藉此減少使用者必須背誦各類組合鍵、頻繁透過滑鼠游標點選執行功能流程,讓使用者能更簡單操作筆電完成更多創作、工作等內容。
不過,類似的概念其實並非第一次出現,其實像是Razer在第一款Blade便曾將傳統觸控板以Switchblade介面取代,藉由可程式的按鍵與顯示觸控螢幕設計,對應不同服務的特定功能與巨集,而類似的設計也出現在不少操作輔助周邊,但後續都因為軟體內容支援相容問題,導致此類操作介面始終無法成為主流,就連Razer都在新款Blade逐漸捨棄導入此項功能。
▲曾在第一代Razer Blade出現的Switchblade介面
但從決定在新款MacBook Pro系列導入以OLED顯示觸控螢幕為設計的Touch Bar設計,加上發表會中邀請到Adobe等第三方應用程式與服務廠商背書,同時也確認諸如微軟等大型廠商也將支援此操作介面,顯示蘋果已經針對此項操作介面作了萬全準備,甚至有可能未來視情況讓所有MacBook系列機種、iMac系列均支援使用Touch Bar,並且讓新款Magic Keyboard也支援此項介面設計,藉此讓更多第三方應用程式與服務廠商,都能配合Touch Bar功能打造方便直覺的操作應用服務。
甚至,將Touch ID指紋辨識功能導入MacBook Pro,藉此提供筆電解鎖或身分認證應用,並且配合本身Apple Pay支付服務推動筆電更便利的線上消費模式,更有機會實現過去Intel等廠商將指紋辨識器放進筆電產品的應用發展目標,讓使用者更願意使用筆電上的指紋辨識功能。
單純追求硬體競爭並非蘋果風格 因此筆電依然滿足最大需求為主
只是藉由Touch Bar介面顯然還不足以改變筆電使用模式,只是以蘋果思維來看,藉由更輕薄機身設計與更容易操作的使用體驗,在方便攜帶、充足效能方面滿足更多使用需求,進而吸引更多人使用,將好過加入許多華麗設計,卻甚少使用的功能介面與使用模式,因此在新款MacBook Pro依然強調基本設計上的改變,並且透過加入更多連接埠讓使用者能使用更多周邊裝置如外接螢幕、手寫板、外接硬碟等,同樣也能讓桌面「隨時變成創作工作室」。
對於筆電產品的創新,蘋果的作法大致就是採用iPhone系列機種的作法,一定會有一項相當特別的設計,但主要還是滿足使用者基本需求,進而提昇使用者黏著使用度,同時也不見得會採用最新、最高規格的硬體設計,單純流於硬體競爭的模式,從來不會是蘋果採取方向。
在此次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處理器方面因為Intel「Skylake」架構第六代Core i系列採用14nm製程設計,與今年宣布推出的「Kaby Lake」架構第七代Core i系列處理器相同,僅差別在後者整合更好的顯示晶片,因此蘋果的作法便是選擇採用AMD今年推出的「Polaris」架構Radeon Pro獨立顯示卡,藉此在設計成本、實際效能之間取得平衡。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