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號Lunar Lake的處理器成功展現x86架構兼具效能與能耗效率表現後,Intel預計接續推出的Panther Lake運算平台不僅延續此項優勢,更記取先前設計經驗,進一步打造更具彈性的平台設計,讓OEM廠商能因應不同市場需求打造多元產品,同時也為x86架構在AI PC市場發展帶來全新可能性。

彈性化小晶片設計,因應多元市場需求
從先前將記憶體直接封裝在晶片的Lunar Lake設計經驗作改變,Panther Lake平台改為更具彈性的設計,不僅取消在晶片預先封裝記憶體,更在特定版本提供OEM廠商彈性選擇LPDDR5x或DDR5記憶體,同時也將LPCAMM模組列入官方支援,並且開放客戶因應不同裝置型態選擇合適的PMIC。

此外,Panther Lake平台同樣採用小晶片設計,並且結合Intel在製程與封裝技術創新,其中CPU Tile將以具備RibbonFET結構與PowerVIA背面供電的Intel 18A製程生產,同時搭配Foveros 2.5D與3D封裝技術,並且透過可支援多元IP的Scalable Fabric Gen 2提高晶粒組合彈性。


相比Lunar Lake僅提供單一形式設計,Panther Lake將提供三種CPU與GPU組合,其中包含最高階的16核心CPU (4P+8E+4LP-E)搭配12核Xe GPU,以及可額外搭配獨立顯示卡的16核CPU (4P+8E+4LP-E)搭配4核Xe GPU,另外也提供主流級採8核CPU (4P+4LP-E)搭配4核Xe GPU的版本。
而在可額外搭配獨立顯示卡的版本中,將透過IO Tile提供8路PCIe Gen 4與12路PCIe Gen 5通道,讓OEM廠商能分配8路PCIe Gen 5通道搭配中高效能獨立顯示卡,同時在日常使用時則可藉由內建Xe GPU對應平衡效能表現。




全新CPU核心設計,能耗效率再次提升
Panther Lake平台採用的P Core為Cougar Cove架構,E Core與LP-E Core則為Darkmount架構,由於平台設計著重能源效率,因此P Core配置最多僅8核心,但LP-E Core則以Lunar Lake平台設計經驗進行調整,在所有版本均採用4核配置,藉此對應多數日常負載使用需求。

無論是Cougar Cove或Darkmount,Intel均在記憶體消歧、分支預測與TLB等運算進行強化,同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增強能源管理,使得Panther Lake平台能以比Lunar Lake更優異的能耗效率,並且在多核表現超越同核心數的Arrow Lake-H。
此外,Intel也在CPU記憶體子系統進一步增強,其中Cougar Cove維持每核心獨立L2快取,並且與E Core共享18MB的L3快取,而Darkmount則延續4核心共享L2設計,因此16核版本將由2組共享L2的4核E Core構成8核E Core,至於LP-E Core雖未與P Core及E Core共享L3,但可透過與I/O、媒體引擎共享8MB的Memory Side-Cache減少對外部DRAM存取。
Darkmount核心設計能在極低能耗實現近乎Raptor Cove相同的峰值效能,因此Intel也再度更動Panther Lake平台的核心工作流程順序,將以LP-E Core、E Core到P Core的順序,盡可能以更低能耗優先完成任務,同時也透過增強版Thread Direct技術在需要CPU與GPU效能平衡情境 (如遊戲)時禁用LP-E Core,讓GPU能分配更多能源提升整體效能。
Xe3 GPU與NPU 5設計,對應更高AI算力
Panther Lake平台是第一款導入Xe3 GPU架構的產品,但Intel仍以Arc B系列稱之,並未更名為Arc C系列,其中提供12核Xe Core與4核Xe Core兩種版本,均支援Intel XeSS技術,包含剛公布的XeSS多幀生成功能,而12核Xe Core版本將能對應足夠遊戲體驗,同時也帶來出色GPU異構加速效果,提供達120 TOPS算力表現。

而在NPU部分則導入NPU 5,相比Lunar Lake平台的NPU 4在性能提升幅度不大,僅達50 AI TOPS,但著重在架構縮減單位面積與提升能源效率,同時新增支援INT8精度,不過Intel也坦承NPU 5相對NPU 4僅在Softmax運算效能降至9成,但在其他主流AI推論應用均可提升至少1.1倍以上。
至於為何未明顯提高NPU效能,Intel並未進一步說明,但相關說法則表示考慮到Copilot+ PC生態系的NPU使用率取決於微軟,因此Intel更相信整體異構運算效能比著重單一NPU性能來得重要。

Wi-Fi 7與藍牙6.0連接能力,對應更高傳輸效率
在連接功能方面,Panther Lake平台將整合對應Wi-Fi 7 R2規格的Intel無線網路晶片,並且支援6GHz頻段與320MHz通道頻寬,相比Wi-Fi 6將可帶來更高傳輸吞吐量,同時也支援多鏈路操作等技術,讓裝置能同時連接不同頻段網路,藉此實現更高傳輸效率與連接穩定性。
而藍牙連接部分則對應藍牙6.0規範,並且支援LE Audio與Auracast廣播技術,讓使用者能與更多人分享音訊內容,或是連接多組音訊裝置使用,另外也支援通道偵測功能,讓裝置能精準判斷相對位置,甚至可對應數位鑰匙等應用。
IPU 7.5影像處理器,強化視訊鏡頭應用體驗
視訊鏡頭對應的DSP則為IPU 7.5,具備基於人工智慧的影像降噪、Local Tone Mapping,以及硬體加速的HDR,並且支援三鏡頭與16MP 120fps慢動作拍攝,能耗僅1.5W,而多媒體引擎Xe Media Engine則新增支援AVC、AV1與Sony的XAVC編碼。

與Lunar Lake設計差異
相比Lunar Lake平台設計,Panther Lake平台顯然在設計彈性大幅提升,例如取消將記憶體直接封裝在晶片設計,讓OEM廠商能彈性選擇記憶體規格與容量,同時也提供三種不同CPU與GPU組合,甚至可額外搭配獨立顯示卡,讓OEM廠商能因應不同產品定位打造合適規格。
而在CPU核心配置也與Lunar Lake僅採用4組P Core與4組LP-E Core設計不同,Panther Lake平台最高可對應4組P Core、8組E Core與4組LP-E Core,並且透過更大L3快取與記憶體子系統優化,讓整體效能表現提升,同時也強化異構運算調度能力。


與Qualcomm、蘋果處理器比較
從Panther Lake平台設計來看,Intel顯然希望能在能耗效率與Arm架構處理器競爭,例如Qualcomm的Snapdragon X Elite系列,或是Apple的M4系列處理器,其中在NPU算力部分雖然標榜可達50 TOPS,但相比Snapdragon X Elite標榜達45 TOPS,而Apple M4處理器的NPU算力則標榜達38 TOPS,實際上並未有明顯差距。
但在整體平台算力部分,Panther Lake平台則標榜可藉由CPU、GPU與NPU協作達成最高180 TOPS算力表現,相比Snapdragon X Elite的75 TOPS算力,以及Apple M4處理器的整體算力表現顯然高出許多,但實際應用是否能發揮這樣的算力表現,可能還是要看軟體最佳化效果。
而在連接功能部分,Panther Lake平台整合的Wi-Fi 7與藍牙6.0功能,基本上也與Snapdragon X Elite處理器設計相同,但Apple目前則尚未在旗下處理器整合Wi-Fi 7連接功能,因此Panther Lake平台在此部分顯然佔據優勢。
不過,在能耗表現部分,雖然Intel強調Panther Lake平台將以18A製程生產,同時也標榜具備更好能耗效率,但相比Qualcomm與Apple長期耕耘Arm架構處理器設計,實際上能否在相同電力損耗發揮更高運算效能,或許還是要看實際產品問世後的測試結果。
筆者看法
從Panther Lake平台設計,可以看見Intel記取Lunar Lake平台經驗,不僅在能耗效率表現持續精進,更在設計彈性大幅提升,讓OEM廠商能因應不同產品需求打造合適規格,例如可選擇搭配獨立顯示卡,或是彈性選擇記憶體規格與PMIC,預期將能對應更廣泛的市場產品設計。
而從Intel強調Panther Lake平台在上市前就會準備好對應的Windows PPM Package,顯示Intel設法避免重蹈Arrow Lake平台初期效能表現不如預期的情況,藉此說服市場其x86架構設計依然能在能耗效率與效能表現與Arm架構處理器競爭。
不過,Panther Lake平台實際表現如何,還是要看後續實際產品問世後的測試結果,但從Intel提前公布其設計細節,並且強調其彈性與效能表現,顯示Intel對於此款平台深具信心,同時也計畫以此在輕薄筆電市場與Arm架構處理器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