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新聞報導指稱,Intel為扭轉晶片製造頹勢所寄予厚望的18A製程技術,目前依然面臨良率偏低與缺陷率過高的問題。不過,Intel依然對於今年稍晚將推出的新一代筆電處理器「Panther Lake」量產仍表示樂觀。
這並非Intel首次傳出18A製程表現不佳,早在去年就有消息指稱博通對於Intel的試產結果不甚滿意,進而傳出Intel的18A製程有良率問題。但Intel在後續強調其18A 製程推進符合預期表現,且「Panther Lake」有望如期進入大規模生產。
同時,Intel在不久前仍公開表示,18A製程的效能與良率走勢足以支持新品順利發表,並且進一步強化其筆電市場地位。
一般而言,Intel會在晶片製程良率達50%可用時開始擴大生產,並且以70%~80%良率區間表現獲取主要生產利潤。從去公布數據顯示,以18A製程生產的「Panther Lake」良率僅約5%,遠低於今年夏季預期的10%。此次路透新聞取得消息雖未公布最新數據,但仍以「極低」形容其進展。
不過,Intel在後續聲明表示對18A製程的進展非常滿意,同時也強調此製程將是Intel未來多代客戶端與伺服器產品的技術基礎,並且說明「Panther Lake」將是Intel與合作夥伴的重要產品,重申今年內如期發表的計畫維持不變。
Intel財務長David Zinsner在7月受訪時也提到,18A製程良率其實優於外界傳聞,並且說明在晶片生產初期良率偏低屬正常現象,將會隨時間逐步改善。
而Intel的18A製程不僅涉及製程架構革新,更引入新一代電晶體設計,被視為高風險、高報酬的賭注。Intel希望藉此為後續的14A製程打下基礎,藉此吸引更多晶圓代工訂單。只是若18A無法順利落地,將進一步動搖Intel自主製造的前景。
事實上,Intel在7月時已經警告投資人,若未來14A訂單不足,Intel可能被迫退出晶片製造領域。
面對挑戰,Intel近期已經展開劇烈組織調整,預計在今年底前再裁員20%,在此之前則已經從2024年中至2025年中裁減2萬名員工。目前Intel將藉由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加速內部改革腳步,目標藉由打造從設計就能滿足市場客戶需求產品,並且力求製程技術精進。
整體來看,18A製程的成敗不僅攸關Intel能否重新追趕台積電,更影響其代工業務的長遠存亡,而接下來幾個月內的「Panther Lake」實際量產進度,顯然也將成為檢驗這場「豪賭」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